秋季健康小常识 健康度过秋天必做的这些事( 三 )


收神 。 神气不收可能会出现心烦、失眠等症状 。 中医认为心藏神 , 但心要藏好神 , 必须和肾相交 , 否则心神就会漂浮而难以入睡 , 严重时会伴有心烦 。 给心神不收者推荐一个《内经》中的方子——半夏秫米汤 , 该方只有半夏、高粱米两味药 , 可以各取20克 , 用水煎服 , 煎煮半小时以上即可服用 , 能够安神化痰 。 如果伴有心烦 , 可以服栀子豉汤 , 即栀子、豆豉各10克用水煎服 , 能够清心除烦 。
收精 。 精不收可能表现为遗精、遗尿 , 这是由于肾的收藏功能下降 , 如果患者没有舌苔厚腻、口苦、小便黄赤等湿热下注的症状出现 , 就应该考虑补肾固精了 。 遗精者可取桑螵蛸10克煮水服 , 遗尿者可取益智仁10克煮水服 , 二者分别有固精缩尿之功 。 另外 , 还可艾灸关元穴(肚脐直下三寸) , 每次10分钟 , 每日1次 , 也可固肾敛精 。
收涎 。 中医将唾液中比较清稀的部分称作“涎” , 它具有润泽口腔的作用 , 并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 。 《内经》中说:“五脏化液……脾为涎” , 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 , 涎液能润泽口腔但不溢出口外;若脾胃不和 , 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 , 出现流口水等症状 。 想“收涎”需要先健脾 , 小儿流口水可用白术、茯苓、冰糖各10克 , 共研为末 , 放入瓷碗中 , 加水100毫升 , 入锅蒸30分钟 , 取药汁分3次服;成人流口水可用白术、益智仁、茯苓各10克水煎服 , 有健脾收湿之效 。
收汗 。 很多人有汗出的异常 , 有人白天出汗 , 有人夜间出汗 , 还有人头部出汗 。 一般来说 , 白天出汗的属于阳虚不固 , 可以将黄芪、生牡蛎、山茱萸三味药煎水服;夜间出汗多属阴虚不敛 , 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来缓解;头部出汗多是体内有郁滞 , 建议找医生具体辨证分析 。
收液 。 液指的是肠液 , 肠液不收则表现为腹泻 , 腹泻又可以导致体液的丢失 。 秋季是腹泻的高发期 , 经常腹泻者 , 建议用赤石脂30克、苍术10克用水煎服;还可用手围绕肚脐做逆时针揉腹 , 有健脾涩肠的功效 。
秋季该怎么养肺
一些体质弱的老人在秋季易因秋燥而伤肺 , 这样到冬季老年人就容易感染肺部疾病 。 因此 , 在秋季养肺是最适宜的 。 那么 , 养肺应该怎么进行呢?中医师推荐以下几种方法:
注意食补
秋季燥邪为盛 , 容易伤及肺阴 , 可通过食疗起到润肺补肺的功效 。 秋季可常食用百合汤:百合50克 , 蜂蜜30克 , 煎汤连同百合服下 , 可起到润肺清热、生津养肺的作用 。 另外主动饮水是秋季养肺的重要环节 。 当然 , 主动饮水也是有一定技巧的 , 即一次不宜大量地快速饮水 , 要多次少饮 。 最好是在清晨锻炼之前和晚上睡觉前各饮水200毫升 , 白天的两餐之间可饮水800毫升左右 , 这样可使肺腑滋润 , 充满生机 。
练习气功
练习气功是秋季养肺较好的方法之一 。 在秋季一般以收藏为主 , 以静练功为宜 。 例如吸收功 , 每日晚餐后两小时在花园里先慢步行走10分钟 , 然后站立 , 两目平视 , 两足分开与肩平 , 全身放松 , 两手掌相搭 , 掌心向上 , 置于丹田 , 吸气于两乳间 , 收腹时缓缓呼气松腹 , 练功30分钟 , 十分有利于健肺 。
定期沐浴
在秋季里可以通过洗澡来促进血液循环 , 使肺与皮毛气血流通 。 一般秋季洗浴的水温可在20~30℃ , 在沐浴前先喝一杯淡盐开水 , 洗浴时不要过分揉搓 , 以浸浴为主 , 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 。
笑口常开
笑可使人的胸廓扩张胸肌伸展 , 肺活量增大 , 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 , 解除胸闷 , 消除疲劳 , 恢复体力 。 尤其是在清晨锻炼时 , 如果开怀大笑 , 可以使肺吸入许多清新空气 , 呼出废气 , 加快血液循环 , 从而达到心肺气血调和 , 以保持人的情绪稳定 。

推荐阅读